安康学院
首页

紧扣时代脉搏 深化转型发展——安康学院探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转型发展之路纪实

2018年01月08日 关注 :次

编者按:《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8日第四版刊载了学校党委书记王国良的署名文章《紧扣时代脉搏 深化转型发展——安康学院探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转型发展之路纪实》。文章通过八个篇章,阐释了面对转型发展,安康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时代脉搏,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积极转变思想,凝聚共识,扬长补短,探索出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具有地域和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附文章内容:

紧扣时代脉搏 深化转型发展——安康学院探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转型发展之路纪实

安康学院党委书记 王国良

2014年12月,安康学院被陕西省确定为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重点支持的100所高校之一。面对转型发展,安康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时代脉搏,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积极转变思想,凝聚共识,扬长补短,探索出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具有地域和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破除思想障碍,凝聚发展共识

在转型发展初期,安康学院首先厘清了自身存在“底子薄、师资力量配备滞后、社会认可度不高、市场意识淡薄”等问题,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校转型发展要求,开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系统科学谋划学校转型发展”的主题研讨活动,围绕内涵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等问题,通过“立项调研、研讨交流、民主集中、科学决策”的路径方法,结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意见和省厅巡诊整改要求,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把脉学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差异化办学的观念,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及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努力破解影响学院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思想认识误区,凝聚了学院发展共识。

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办学机制

学校各二级单位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校本意识,强化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成果意识、服务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此基础上,学校产教融合,校企、校校、校地合作的办学机制逐渐走向成熟。

依据转型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

安康学院不断完善“一章八制”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五大师资计划”,即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行业企业教师聘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科首席专家驻校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达144名。实施教师企业行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与质量。安排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为期60—90天的集中实践锻炼,以此实现青年教师认识自我、了解行业、建立联系、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目的。为弥补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短板,选聘12名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驻校作为学科首席专家,全方位指导学科专业、学科团队建设。通过努力,安康学院逐步建设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对接转型的师资队伍,为转型发展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

安康学院着力跟踪安康及毗邻地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按照“增量优化、存量调整”的专业设置原则,适时设置新专业。2015年以来,安康学院停办了与地方区域经济及主导产业发展实际联系不紧密的3个专业,新增了环境生态工程、茶学、制药工程、物联网、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护理学等本科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起符合学院办学定位,覆盖安康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基础教育等8个特色专业集群。其中由园林、农学专业联合申报的“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农学、园林、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等4个专业已被列入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计划。

依据固优、强特、扶需原则,启动硕士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

近年来,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陕西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工作站”相继获陕西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批准。安康学院遴选了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园艺、养殖3个领域)、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数学两个领域)、工程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工程、制药工程三个领域)等3个学科8个领域为硕士点培养学科,首批联合培养研究生已顺利毕业。

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度

安康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治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坚持所有教学实践活动都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及发展来展开,聚焦培养目标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坚持学以致用,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强化应用能力导向,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开设各种对接社会需求的专业培训,通过教学加实践的育人模式改革,达到学生学懂、会做、实用的目标,确保他们真正具有应用技能而顺利进入未来职场。为此,安康学院密切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真正把调研做实、把论证做实,把就业岗位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弄清楚,进一步明确专业目标定位,强化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和实践历练的热情,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先后与当地知名企业联合开办企业冠名的“阳晨班”“美华班”,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安康市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选派实职或兼职人员,同时从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常年聘请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论文及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目前,尽管安康籍的生源只占10%左右,但毕业生中留在安康创业就业的高达40%左右,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加强国际合作,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

安康学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完善了校际学分互认及“双学位”项目管理办法,扩大境外交流、交换生比例,学生参加“2+2”双学位项目和国际游学项目的人数逐年增长,多样化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得到拓展。实施专业主辅修制度,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比重,公共选修课资源不断丰富,实现了学生多元化选择。对有行业资格证书准入要求的专业,毕业生资格证书考取率达到90%以上。

以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办学优势和特色

安康学院始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先后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以及产教融合协议70余份。目前有省市共建科研平台18个,80%以上科研课题以研究地方问题为主,取得重要科研成果70余项,其中11项科研成果被政府部门、企业或行业单位采用,成果转化领域广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如组织师生开展硒资源普查和富硒食品检测,摸清了安康硒资源分布,绘制出安康硒资源分布图,为安康发展富硒产业、建设“中国硒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推广的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使桑叶产量提高40%,推广面积两万多亩;培育的“陕茶1号”茶树新品种,填补了陕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发的女娲银峰茶已在陕南大面积推广;为地方魔芋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魔芋健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该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4项,出版了国内首部魔芋专著《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的“引进种猪的选育提高与产业化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和紫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繁荣安康地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安康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安康旅游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安康大汉江旅游规划”“瀛湖风景区旅游规划”等编制工作,促进了安康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安康学院各项社会服务项目,先后为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20余亿元。

谷幽兰自香。作为非省会城市高校的安康学院,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牢牢抓住“转型发展、提升层次”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终于走出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具有地域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这条路,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条路,必将引领安康学院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的安康学院,已成为安康亮丽的名片。

上一条:潜心笃志教科研 追求卓越勇争先——访体育学院青年教师阮凌

下一条:七旬大爷好榜样 拾金不昧暖人心

关闭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陕ICP备 17014456 号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总访问量: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