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媒学院学生用实际行动为边疆教育建功立业(五十九)——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付雪亮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1日 阅读次数:

一路向西 圆梦新疆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付雪亮赴伊犁州顶岗实习感悟

个人简介:

付雪亮,男,陕西紫阳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20199月以安康学院实习生的身份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育实习工作。

家住陕南,由于求学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生平从未到过祖国边疆。然而就像大多数人那样,我一直有一个愿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随着2019年秋季的来临,我开始了大四的学习生涯,在学校的安排和支持下,我毅然决定——去新疆。

在此之前,新疆队于我而言,是陌生而遥远的。在我的印象中,提起新疆,无非就是“羊肉串”、“哈密瓜”、“馕”。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不过,越是神秘的事物,越能够引起人的兴趣。此次行程,暑假时业已安排妥当,甚至为了避免父母的反对,我临走之际才告诉他们我的实习去向。带着愧疚与期待,我踏上了赴疆之旅。

三天火车,两箱行李,此次行程,并不轻松。从第一天出发时的兴奋和欢声笑语,到第三天的疲惫和沉默,我经过了长长的心路历程。出发时,我关心的是新疆有怎样的美食美景,想到的是“明月出天山”,“葡萄美酒夜光杯”……在火车上,我关注的是窗外一闪而过的连片荒漠,想到的是“大漠孤烟直”,“西出阳关无故人”……临近伊犁地界时,诗情画意已消磨无几,我突然有些茫然,我会被分配到哪所学校?我该如何面对学生?我又该怎样适应新疆的生活?一大串问号萦绕在我心头。带着疲惫走出伊宁火车站,天气并不晴朗,似乎预示着此行并不会如预想的那样顺利。

一切的担忧都随着我的名字被叫到而结束,“付雪亮,伊宁四中!”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朗声叫道。这个声音决定了之后四个月我的生活和工作。心中不免揶揄自己,“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管他伊宁几中,我一个男子汉,大学生,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坐在四中老师的车上,心中有些忐忑和紧张。一路上,接待老师侃侃而谈,亲和力十足,再加上途中的一顿拌面和烤肉,让我和同行者略微心安。辗转几个巷子,车停了下来,我打开车门,有些窃喜。“这条件也不错”心里暗暗想到。几座淡红色的现代化教学楼,一排排的鲜红海棠果,一个铺有绿油油草皮的操场,宿舍楼与餐厅并肩而立,此景映入眼帘,心中大定。拿下行李箱,走进住处,铺好床,伊宁四中之旅,算是正式开始。

来时正值教师节,学校安排了活动。餐厅里,食物香气四溢,维吾尔族教师能歌善舞,我们几个新来的实习教师受到了特别的关照。席间,老教师们十分热情,嘘寒问暖,添筷夹菜……办公室里,老教师们“翻箱倒柜”,拿出了未曾用过的崭新课本、教案本和教学用书,凑齐了我所需要的一切教学用具。作为学校新人,这样的照顾不可谓不暖心。同时,我也对几天后正式走上讲台充满了期待。因为,站上讲台成为教师,是我的梦想。

第一次上课,准备工作细致到极点。考虑着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讲几个知识点?用多长时间?用哪些方法教学?这样讲学生能听懂吗?……凌晨三点,我还在看教案,还在上网查资料。所幸,第一天上课十分顺利。下课铃响,我夹着书走出教室,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一个老师的成长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和班级学生的磨合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段时间,我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学生不背课文、上课说话、个别不交作业、自己讲课速度太快,没有考虑到学生基础……在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之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我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合格教师的目标前进。

站上讲台,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曾几何时,我是讲台下坐着的一员,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而今,我已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学生成长。这一次角色的转变,让我感慨颇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这是对自己的要求。同时,教师除了提升自己,更应思考如何提升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设想和实际学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几个月以来,所见所闻很多,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在日益加深。同时,在伊宁的每一天,都让我对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魅力新疆,美丽无疆;新疆,不仅有如画的美景和可口的美食,更有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新疆,不但需要高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更需要一大批愿意在边疆奋斗的教师。